储能从业者必读:储能产业链全景解析 - 艾邦储能网
本文全面梳理储能产业链。
(一)储能产业链全景图
(二)储能行业概述
储能产业就像给能源建了个 “仓库”,解决能源存储与调度问题-收集多余电能、余热、氢能等存起来,需要时释放。
存储方式包括电池、超级电容器、储氢系统、热储能设备等,像不同的 “能量容器”,让能源供需更平衡,提升系统灵活性与效率,稳定可再生能源供能。

新型储能产业链上游为储能电池、储能变流器(PCS)、电池管理系统(BMS)、能量管理系统(EMS)、空气压缩机、换热器、膨胀机、制氢等原材料及核心设备供应。
1.锂电池
储能锂电池主要应用于电网储能、家庭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等领域,需要长时间和大容量的能量储存和释放,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充放电过程,满足电网调频、调峰等需求。 消费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手机、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,以及电动自行车、电动工具等小型移动设备。 锂电池作为特殊安规件,资质及生产门槛高。 国产头部厂商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储能锂电池供应商,储能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,产品广泛应用于发电侧、电网侧和用户侧等全场景;比亚迪拥有完整的储能产业链,产品覆盖电网储能、工商业储能、家庭储能等应用领域;亿纬锂能在通讯储能、电力储能都有布局;鹏辉能源储能业务主要集中在移动基站、光伏储能项目等领域。 储能锂电池核心环节包括电池组(PACK)、电池管理系统(BMS)、电池材料、储能变流器(PCS)和温控消防等环节。整个锂电池模组中,电芯是最具价值量的关键部件。 电芯:主要作用是储存和释放电能,由嵌锂正极材料(成本占比约为45%)、可嵌锂负极材料(约为12%),配以电解液(7%)和隔膜(约18%)等材料制成。 储能锂电池电芯设计更注重循环寿命和稳定性,通常采用磷酸铁锂(LFP)、三元材料(NCM/NCA)等;消费锂电池电芯设计更注重能量密度和轻便性,通常采用钴酸锂(LCO)等。 外壳和封装:由于储能锂电池的体积和重量较大,通常采用钢壳或铝壳封装,以提高电池的散热性能和安全性;消费锂电池通常采用铝塑膜封装即软包电池。 当前内资电芯企业制备能力提升,国产替代成趋势,诸如宁德时代、欣旺达、珠海冠宇、亿纬锂能、派能科技、力神电池、鹏辉能源、国轩高科、比亚迪、海基新能源、南都电源、骆驼股份、天能股份等众多厂商都在该赛道加码布局。
2.钠离子电池
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电网侧及电源侧具备更强的竞价优势,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分布式电源渗透率,提升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。 大规模储能应用如风力电站、太阳能电站以及家庭储能等,是钠离子电池发挥优势的场景。相比锂离子电池,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和集流体具有成本优势。 当前钠离子电池的初始容量投资在500-700元/kWh,若循环次数在6000周时,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度电成本可实现0.217-0.285元/kWh。

3.全钒液流电池
全钒液流电池采用钒作为活性物质的氧化还原电池,电解液呈循环流动液态。过电解液中钒离子的价态变化实现电能的存储和释放,具有极长的循环寿命,可实现15000次以上的充放电,使用年限超过20年。 全钒液流电池容量规模易调节且安全性较高,不过面临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和材料成本较高的问题。 目前全钒液流电池的初始投资成本约为3000-4000元/KWh,成本是锂电池的两倍左右。后期通过采用合适的商业模式,全钒液流电池初始投资较高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。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,电解液和电堆是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部件。 电解液的主要原材料为五氧化二钒及硫酸,约占总成本的40%,上游钒的价格变化对电池成本有很大影响。生产厂商包括大连博融、湖南银峰、河钢股份、四川发展兴欣钒能源等。 电堆是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,由双极板、隔膜、电极等构成,约占总成本的37%,电堆目前多数由钒电池生产企业内部供应,包括大连融科、北京普能、承德新新钒钛储能等。 隔膜目前大部分供应商用的是杜邦公司的Nafion膜,国内东岳集团已研发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的质子交换膜,实现国产替代; 山西国润储能通过自主研发的钢带流延法和挤塑法,推出了低成本、高性能的全氟离子交换膜。

4.压缩空气储能
压缩空气储能是机械储能的一种形式。在电网低谷时,可能利用富余的电能,带动压缩机生产高压空气,并将高压空气存入储气室中,电能转化为空气的压力势能。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适合建造大型储能电站(>100MW),放电时长可达4小时以上,适合作为长时储能系统。 压缩空气储能原理图


5.熔盐储能
热储能主要是指熔盐储能,是一种大容量长时间(6到8小时)的长时储能技术路径。目前主要应用在光热发电和火电机组灵活改造领域。 电网侧熔盐储能由于规模较大可以进行储存弃风/光电力和低谷电力,进行新能源消纳,提高电厂的灵活性;用户侧可以直接参与清洁供热和工业供汽。

6.氢储能
氢储能利用电力和氢能的互变性进行能量储存和转换,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。氢储能既可以储电,又可以储氢及其衍生物。 上游氢气的制备:主要包括电解水制氢、化石燃料制氢、工业尾气制氢以及其他方式制氢。其中,电解水制氢是利用低谷期富余的新能源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,是氢储能产业链上游的重要环节,电解槽制造商代表厂商有隆基绿、派瑞氢能等;制氢企业有美锦能源和宝丰能源等。 中游氢储能系统:强调“电-氢”单向转换,以气态、液态或固态等形式存储氢气。该环节中,考克利尔竞立(碱性电解槽头部玩家)、中材科技(提供储氢瓶)、京城股份(车载储氢瓶技术领先)等;燃料电池系统亿华通是国内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龙头、潍柴动力已建成两万套级产能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电堆生产线、大洋电机具备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生产能力等。 下游氢储能应用:我国已有多个氢储能示范项目投入运营或正在建设中。例如,2024年12月,中国石油首个“氢代油”绿色钻井示范工程启动,国内首套1.5兆瓦一体橇装式氢能热-电-水三联供装置在长庆油田正式投入运营。 捷氢科技、鲲华科技、清能股份、亿华通等企业也推动了多个氢发电产品及项目的进展,包括燃料电池发电站系统、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项目等。此外,宇通客车等厂商在氢燃料电池客车领域有布局。
(四)储能产业链中游
储能产业链的中游就像一个 “能源系统组装车间”,专门负责把各种储能技术整合成可用的系统。
1.储能系统集成
(1)压缩空气储能:山东泰安100MW项目投运,度电成本降至0.3元以下;
(2)飞轮储能:湘电股份30MW飞轮储能系统应用于电网调频,响应速度<1秒;
(3)氢储能:电解水制氢成本从50元/kg降至30元/kg(2024年),耦合光伏的绿氢项目在内蒙古、新疆落地。

目前全球氢气生产以化石燃料制氢为主,清洁制氢替代空间大。电解槽作为电解水制氢的核心设备,装机步入高速成长期:2021年全球新增装机209MW(同比增2.4 倍),在净零目标下,2030年累计装机将达 720GW。
目前还有几大主流储能技术,对比如下:
3.市场格局:中国企业主导全球竞争
出货排名:2024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前十中,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、瑞浦兰钧等7家中国企业入围,合计市占率超80%,三星SDI、LG新能源仅列第8、9位。
区域优势:中国占据全球新型储能新增装机47%(2024年),北美(户储)、欧洲(大储)分别以25%、20%紧随,形成“三极驱动”格局。
(五)储能产业链下游储能类型按电力系统环节分为发电侧、电网侧(表前储能 / 大储)和用电侧(表后储能)三大场景,用电侧含工商业与家庭储能,我国用户侧以工商业储能为主。

1.应用场景分层
发电侧:新能源配套储能(1.6小时平均时长)占比40%,重点解决弃风弃光问题(如甘肃风光储基地);
电网侧:大储项目(2.3小时)以调峰为主,2024年新增装机12GW,江苏、广东等地试点“共享储能”模式;
用户侧:工商业储能(5.3小时)占比55%,峰谷价差驱动浙江、山东等地企业配置储能,家庭储能(户用光伏+储能)在欧洲渗透率超30%。

2.出海市场:北美篇
美国储能市场爆发:2024年第三季度新增装机 3806MW(相当于3800 多台大型设备),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38GWh(够千万户家庭用一天)。政策激励与市场改革助力行业竞争力,加州、德州分别以 9920MW 和 4832MW 装机领先,如同两座 “能量仓库” 带动全国部署。

北美市场模式参考:
①PPA(长期订单模式):开发商和电力公司或大客户签 “长期卖电合同”,就像餐厅和企业签全年供餐协议,稳稳赚现金流;
②电力套利(低买高卖模式):瞅准电价低谷时 “囤电”,高峰时 “卖电”,像菜贩子在行情低时囤货、涨价时出手,赚差价;
③辅助服务(电网保镖模式):储能系统给电网当 “稳定器”,随时帮忙调频率、响应用电需求,让电网像高速公路一样顺畅;
④虚拟电厂(资源联盟模式):把分散的小能源(比如家庭光伏)聚成 “大联盟”,一起参与电力市场,像把零散小店组成连锁品牌;
⑤租赁 / 共享模式:用户按月租储能设备(类似租充电宝),或者多个用户 “拼单” 用一套储能资源,降低成本又提高利用率。
这些模式把市场需求、电网调度和政策优惠揉在一起,像搭积木一样拼出了储能行业的持续增长。
(六)储能行业发展趋势
1.技术演进
电池技术:钠离子电池(中科海钠)2025年成本降至0.3元/Wh,适配低速电动车与储能;
液流电池:全钒液流电池(大连融科)寿命突破1.5万次,度电成本降至0.5元以下;
热管理:液冷系统渗透率2027年将达60%,华为、高澜股份推出浸没式方案,散热效率提升40%。
2.政策与标准
全球激励:欧盟《储能行动计划》目标2030年储能装机1TW,中国“十四五”新型储能规划2025年达30GW以上;
安全标准:UL9540A(储能系统火灾测试)强制实施,推动液冷、消防系统升级,国内企业如国安达抢占全球认证先机。
储能产业正从“配套角色”升级为“能源革命核心”,凭借技术多元化、场景精细化、全球本土化的三重逻辑,中国企业有望在2030年占据全球60%以上市场份额,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增长极。投资者可聚焦锂电池(宁德时代)、PCS(阳光电源)、氢储能(隆基氢能)等核心赛道,把握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爆发的黄金周期。
来源:储能派
- 上一篇:没有啦
- 下一篇:易事特1500V交直流一体机正式下线,储能出海再添新砝码 2025/9/29